地点
诗文库 注释
重修人天眼目集后序宝祐五年 南宋 · 慈云寺僧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五六
一法支为五宗,宗各有旨。
透夫旨之所归,则一法五宗举不得遁。
今乃不然。
捕蹑五宗之影迹,掇拾前言之残剩,宗旨果在是乎?
古人之句死句也,而足为活人之具;
句非死活也,不则人死句死。
淳熙间,越山有昭晦岩者,裒类五宗机语之要,曰《人天眼目》。
衲子到今传抄,人有其书,徒珍藏如左券。
鱼鲁之殊,差之不理,而互有增损糅杂,独未知初出之本果何如也。
余病其然,辍应酬之冗,蒐酌而是正之。
稍得其所要,俾后进知从上宗门爪牙之为人盖如此。
既而自冁曰:「言句窠窟,今时学者之大病也。
窃以训徒不改其所重,而反以益之,是壅其病蒂也。
然既病矣,即此而药之,顾所用何如。
且宗旨果不在是乎?
若吾侪由此而益明夫宗猷,不让于古,岂不是以眼目夫人天哉?
因书其后。
时宝祐岁次戊午夏后五日,慈云住山。
按:《人天眼目》卷末,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八。
中原纪痛诗 其二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集外诗
昔为迁客久,秋至便心惊。
月照洞庭水,夕来烟浪清。
三湘与七泽,鸿雁杂军声。
国事皆因楚,从今再用兵。
按:四月,湘军唐生智既逐,其省长赵恒惕遣使来输诚,愿受驱策。吴公以有事北方,而赵已适日本,又素不欲预湘事,遂纳之,任为边防总司令矣。时叶开鑫犹屯兵岳州赵既弃湘,思自取之,兵败,来汉乞师,吴公与唐有成,弗许。叶谋之湘人豪、符定一,二人皆吴公参赞也。豪其兄应龙为省长要之,而更索岳州税务,皆许之。定一先曾斥开鑫于吴公前,谓不宜拒唐乱湘,至是难以为言。开鑫贿六万,于是与豪变前说,日言于吴公,谓唐不可恃,叶得军士心,其事甚秘。言之旬日,乃改定征湘之计,出师岳州生智大惧,始遣使通款于蒋介石。蒋初不纳,谭延闿、鲁涤平保證入党,乃定假道之谋,于是乱作矣。陈嘉谟贪庸粗鄙,自春间长、鄂,遂与鄂结,自言先世籍咸宁为鄂人,以此夤缘,互为奸利。五月湘乱起,吴公尚在京师,唐知吴公必讨之也,乃贿陈左右,请勿助不倒陈为约。嘉谟昏愚,信之,恃而无恐。及吴公委李济臣为援湘总司令驻岳州,又派兵数路援湘,令陈给饷械,陈置之不理,人亦不敢告吴公,催之急则曰:「此湘事耳,何与鄂事?吴公诚多事哉。」李济臣催饷,仅给二千,宋大霈兵二万,亦给二千元,时援湘诸军队且十万,陈前后仅给数千,盖其左右皆通蒋、,自信虽败无与己事,好官自为也。于是李司令岳州,诸军索饷待发,李无以应,盛暑枵腹,军心涣散,无所统属,各路战况,亦不报李,各不相谋,遂溃。李仅员役数人相对而已。敌至岳州,从人挟之登舟,李愤曰:「我死报吴公矣。」遂投湘江,从人救之起,复投水者再,均未得死。吴公闻岳州陷,始返,李亦来,余亲见其言语恍惚,举止震动,盖积郁成痫矣。初,吴公在北,以鄂军由陈督指挥岳州李济臣主持,则遥制而已,至是余见陈之儿戏、李之无力,乃密电吴公,力言党军气锐,鄂军暮气不可用,请携生力军来。吴公复电,已调得生力军来。乃调刘玉春一师,半途,余又电请沿途调生力军来,吴公乃沿途抽拨閤曰仁高汝桐诸军来,乃到而鄂军全败,犹得以新军应敌,盖不幸而中耳。
佚题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北方佳人,遗世而独立;
东邻处子,窥臣者三年。
按:1935年,日军发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平津卫戍司令既要执行介石妥协政策,又不甘屈服日本。时杨在宋幕,有感而发。
醉落魄 清末民国初 · 陈衡恪
 押词韵第十八部
一帘冷月。
照山照水光澄澈。
对花对酒情亲切。
千里婵娟,今古共圆缺。

沈沈钟鼓今何夕。
长空过雁飞无迹。
楼阴掩乱梧桐叶。
楼上佳人,独坐不吹笛。
注:以上五首作于留学日本时期(1902-1909)。
建弥陀宝阁记元祐元年正月 宋 · 杨杰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四三
不愿生净土则已,愿生净土则无不得生;
不生则已,一生则永不退转,世尊所谓阿鞞跋致阿惟越致者欤?
夫具缚有漏,凡夫初凭信念,得生彼土,而三毒邪见,未能顿忘。
何以知其不退转耶?
盖以弥陀愿力常所摄持,大光常照,上善常聚,寿命永劫。
水鸟树林,风声乐响。
演畅妙乘,闻其声者,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未尝闻断故也。
众生病之,佛为医王,法为良药,僧为视病人,三者现前,病不得而萌矣。
以是而言,则一生净土,何从而有退转哉?
钱唐僧监法宝大师从雅,平生修举弥陀教观,参究宗风,乐为偈颂,颇得其趣。
又精于医术,多施药以济人,人或以货资酬之,则曰:「非我能也,三宝之功」。
必转施三宝,乃造宝阁,立弥陀大像,环以九品菩萨。
海藏经典在其后,清净莲池在其前,定观奥室分列左右,誓延行人,资给长忏,以结净土之缘。
岂独以比丘身,慕佛大医,用法良药而已者哉!
实能运慈施疗,利与众同也。
其于念三宝之心,可谓不敢间断矣。
入是道场者,观一切相为非相,则能见弥陀之全体;
观一切法如幻法,则能入净土之真境;
观我身之无我,则能具比丘之正见。
故从如来而见无量如来,入一切净土而周无量净土,悟一法身而融无量法身矣。
无念而念,无證而證,无修而修,净土果海,岂易量哉!
法宝僧监建立宝阁净土道场,诱集净业之侣,以期安养,则报缘之至,必果遂其所愿也。
元祐元年上元日左朝散郎尚书主客员外郎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无为杨杰述。
按:《乐邦文类》卷三,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大宋光州司士元祐四年四月 宋 · 杨杰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四四
光州司士参军王仲回,无为郡人。
因陈本郡圩垾水利,大司农考得其实,请于朝廷,推恩,乃有是命。
其为性信厚,未尝与人较短长。
颇通算数之学,而至老手不释卷。
天衣怀禅师住铁佛道场时,亦尝请问,而乡里以善人归之。
熙宁末年,予扶护先妣长寿太君丧归葬故里,得暇阅大藏教典,因以净土妙缘举示老旧,司士是时已能诚信向慕,但未具深心尔。
至元祐初,予自省闱乞守丹阳,待次锦绣溪上,司士时见访叩请,未尝拒也。
问曰:「经典多教念弥陀生净土,祖师则云心即是净土,不用更求生西方,其不同何也」?
答曰:「实际理地,无佛无众生,无乐无苦,无寿无夭,又何净秽之有?
岂得更以生不生为心耶?
此以理夺事也。
然而处此界者,是众生乎,是佛乎?
若是佛境,则非众生,又何苦乐寿夭净秽之有哉!
试自忖思,或未出众生之境,则安可不信教典,至心念弥陀而求生净土哉!
净则非秽,乐则无苦,寿则无夭矣。
于无念中起念,于无生中求生,此以事夺理也。
故《维摩经》曰『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正谓是也」。
又问:「如何得念不间断」?
答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即是不间断也」。
司士忻跃而去。
至二年十二月旦之夕,予守丹阳,忽梦司士云:「向蒙指示净土,今已得生,特来相谢」。
乃再拜而出。
翌日因召丹徒陈安止语其梦,盖陈令深信净土故也。
其后得司士之子术哀讣,乃司士未亡前七日,预知时至,与乡旧为别。
吾弟作亦在坐,屡发见谢之语,是知司士决生净土矣。
元祐四年四月八日无为子杰记。
按:《乐邦文类》卷三。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校正千金翼方序 北宋 · 林亿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三
臣闻方伎之学,其来远矣。
上古神农播谷尝药,以养其生;
黄帝、岐伯君臣问对,垂于不刊,为万世法。
中古有长桑、扁鹊,汉有阳庆、仓公、张机、华佗。
晋、宋如王叔和稚川、皇甫谧、范汪、胡洽、深师、陶景之流,凡数十家,皆祖述农、黄,著为经方。
迨及唐世,孙思邈出,诚一代之良医也,其行事见诸史传。
撰《千金方》三十卷,辨论精博,囊括众家,高出于前辈
犹虑或有所遗,又撰《千金翼方》以辅之,一家之书,可谓大备矣。
其书之传于今,讹舛尤甚,虽洪儒硕学,不能辨之。
仁宗皇帝诏儒臣校正医书。
臣等今校定《千金翼方》,谓乎物之繁,必先得其要,故首之以药录纂要。
凡治病者,宜别药之性味,故次之以本草。
人之生育,由母无疾,故次之以妇人。
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故次之以伤寒。
然后养其少小,故次之以小儿。
人身既立,必知所以自养,故次之以养性。
养性者莫善于养气,故次之以辟谷。
气之盈乃可安閒,故次之以退居。
退居者当事补养,故次之以补益。
若补益失宜,则风疢乃作,故次之以中风。
风者百病之长也,邪气缘而毕至,故次之以杂病,又次之以万病。
愈诸疾者必资乎大药,故次之以飞鍊。
乳石性坚,久服生热,故次之以疮痈。
众多之疾,源于脉證,故次之以色脉。
色脉既明,乃通腧穴,故次之以针灸。
而禁经终焉。
总三十卷,目录一卷。
臣以为,晋有人欲刊正《周易》及诸药方,与祖讷论,祖云:「辨释经典,纵有异同,不足以伤风教;
至于汤药,小小不达,则后人受弊不少,是医方不可以轻议也」。
臣等不敢肆臆见妄加涂窜,取自神农以来书行于世者而质之,有所未至,以俟来者。
书成缮写,将预圣览,恭惟皇帝陛下天纵深仁,孝述前烈,刊行方论,拯治生类,俾天下家藏其书,人知其学,皆得为忠孝,亦皇风之高致焉。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孙奇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谨上。
按:《千金翼方》卷首,光绪四年重印日本影元本。
贤首国师绍兴十九年十月 南宋 · 释义和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七六
绍兴十五年四月,伏奉指挥,许与编华严宗教文字入藏流通,莫不庆幸。
侍讲崔公所撰吾祖《贤首国师传》缺如。
遍搜虽得,而传写讹舛,攻證不行。
遂获高丽善本,复得秘书少监阎公石刻,乃顿释疑误。
有士人孙霨见且惊喜,而为书之。
坐夏,门人旋积䞋施,命工镂版,以广其传。
冀学者勉旃,上酬法乳。
首座师雅,监院会真,维那妙智、梵全,书记法慧,副院从悟,知客如颖,典座释怀、修證、仲明、了性、道询、智聪、祖仁、师友、行勤、祖超、从信、善求、从慧、妙晖、法琼、宗胜、道时、祖周、行依、从释、如了、子冲、祖高、法无、法和、了慧、善宾、了依、义琚、法𤦆、怀雅、法莲、彦依、善定、宗慧、从择、智圆、义净、师远、从诱、师正。
时绍兴十九年孟冬一日平江府吴江县华严宝塔教院嗣讲、住持圆證大师义和谨题。
按:《唐大荐福寺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尚传》,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
佛祖统纪序咸淳五年八月 宋 · 释志磐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五八
参天地之才,司万物之化,同功而异位者,其唯人道乎!
故自有生以来,蚩蚩群氓,必立大人,为之君牧
是以四轮统乎四洲,散占乎异域。
而南洲震旦,实为东方君子之国,伏羲称皇,始画八卦,降及三代,文物大明。
逮吾世尊出兴天竺,将施化于此方也,乃先遣三圣,为世良导,以礼乐为前驱,以真道为后教。
机成时至,大法可行,于是汉皇致梦感之祥,摩腾应东来之运。
魏晋以降,盛译群经,矫矫诸师,竞登讲席。
虽各立义门,取名当世,而尚昧乎如来一代之化意。
笃生天台绍隆法运,以五时八教四种三昧与夫事理即具境观不二之旨,以为后学入道之本。
历代师承,宝兹大训,至于今七百年,守之弗坠。
翰林梁子之言曰:「言佛法者,以天台司南,则殊涂异论,往往退息」。
诚然哉,斯论也!
志磐手抱遗编,久从师学,每念佛祖传授之迹,不有纪述,后将何闻?
惟昔良渚之著《正统》,虽粗立体法,而义乖文秽;
镜庵之撰《宗源》,但列文传,而辞陋事疏。
至于遗逸而不收者,则举皆此失。
于是并取二家,且删且补,依放史法,用成一家之书。
断自释迦大圣讫于法智,一佛二十九祖,并称《本纪》,所以明化事而系道统也。
至若诸祖旁出为《世家》,广智以下为《列传》,名言懿行,皆入此宗。
而表、志之述,非一门义,具在通例,可以类知。
既又用编年法,起周昭王至我本朝,别为《法通塞志》,儒释道之立法,禅教律之开宗,统而会之,莫不毕录。
目之曰《佛祖统纪》,凡之为五十四卷。
《纪》、《传》、《世家》,法太史公
《通塞志》法司马公。
书成即负笈诣白云堂,仰求佛光法师为之考校。
而同志之士,共谋锓版以期流布,将令家藏其本,人观此书,开人心之性灵,资国政之治化,岂不曰大有益于世哉!
宝祐戊午首事笔削,十阅流年,五誊成稿,夜以继昼,功实倍之。
仰报佛恩,上酬帝力,不负所学,其志在兹。
宋咸淳五年岁在己巳八月上日四明福泉沙门志磐东湖月波山,谨序。
按:《佛祖统纪》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九。
本事诗十首 其六 清末民国初 · 苏曼殊
七言绝句 押萧韵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原注:日本尺八与洞箫少异,其曲名有《春雨》者,殊凄惘。日僧有专吹尺八行乞者。
题十七帖 北宋 · 郭祥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硬黄本在此为第一,江南郭祥正题。
按:《余靖斋法帖》卷一,日本影印本。
脉粹序治平三年五月十六日 北宋 · 姚谊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三
世为神农学者,大要以察脉论病为急。
然医经方书,祖述浩博,罕际其会。
非性识颖锐通贯文艺者,曷究其蕴!
河南萧君处厚世基簪绂名家,少业儒术,屡应乡荐,士大夫贤而爱之。
处厚尝因伯父及母氏数不妄节,医家者流,率多庸浅,固留意于医,辄诣渊奥。
乡曲间有少疵疠,必就之取愈,处厚不以贫富,待之如一,贤不肖以此尤重之。
尝阅《内经》及历代书诀,患其隐昧难晓,撮取众善,类成一编,名曰《脉粹》。
虽根本圣贤,而指括径捷,视医道如指掌,诚书诀之喉衾也。
不忍管攉其善,且欲传之于人,庶札瘥者无鄙犬之患,稚子耋翁胥格仁寿,实大君子用心矣。
与夫得一要义,重囊深椟,唯恐人见闻者,万万相远。
予承乏邑事,既熟处厚之为人,复嘉其存意,故举其大略冠于篇。
治平三年五月既望太常博士、知吉州龙泉县事姚谊序。
按:《日本访书志》(转录自《宋以前医籍考》第一八六页,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
车驾经由常州乞上殿劄子 宋 · 张守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八九
臣恭闻警跸时巡,经由常州
臣乍违天陛,窃愿一瞻穆穆之光,少慰犬马恋轩之诚。
伏望睿慈许臣候御舟舣泊,上殿一次。
取进止。
按:《永乐大典》卷一二九二九(藏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
宗镜录 后周 · 释延寿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全宋文卷一三、《全唐文》卷九二二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
因明起照,见分俄兴;
随照立麈,相分安布。
如镜现像,顿起根身。
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
后即因智,而憎爱不等。
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
锁真觉于梦夜,沈迷三界之中;
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
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
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
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
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
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
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
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
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
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
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
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
贪痴爱水,资润苦芽。
一向徇尘,罔知反本。
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
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
从此一微涉境,渐成戛汉之高峰;
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
迩后将欲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
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
或见空而證果,或了缘而入真。
或三祇熏鍊,渐具行门;
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
斯则剋證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绝升沈之异,无缚脱之殊。
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
二际平等,一道清虚,识智俱空,名体咸寂,迥无所有,唯一真心。
达之名见道之人,昧之号生死之始。
复有邪根外种,小智权机,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见本。
唯欲厌喧斥动,破相析尘,虽云静味冥空,不知埋真拒觉。
如不辩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
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
斯则劳形役思,丧力捐功,不异足水助冰,投薪益火。
岂知重光在眚,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质而虚影当灭。
若能回光就己,反境观心,佛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而尘迹绝。
以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
用一念之慧锋,斩断尘中之见网。
此穷心之旨,达识之诠,言约义丰,文质理诣。
揭疑关于正智之户,薙妄草于真觉之原,愈人髓之沈痾,截盘根之固执。
则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炉;
名相临慧日之光,释一真之海。
斯乃内證之法,岂在文诠,知解莫穷,见闻不及。
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
所冀因指见月,得兔忘罤,抱一冥宗,舍诠检理。
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
馀惑微瑕,应手圆净
玄宗妙旨,举意全彰。
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
尘劳外道,尽赴指呼;
生死魔军,全消影响。
现自在力,阐大威光。
示真宝珠,利用无尽;
倾秘密藏,周济何穷。
可谓香中爇其牛头,宝中探其骊颔,华中采其灵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饮其甘露,药中服其九转,主中遇其圣王。
故得法性山高,顿落群峰之峻;
醍醐海阔,横吞众派之波。
似夕魄之腾辉,夺小乘之星宿;
如朝阳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
犹贫法财之人值大宝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池。
为众生所敬之天,作菩萨真慈之父。
抱膏肓之疾,逢善见之药王
迷险难之途,偶明达之良导。
久居闇室,忽临宝炬之光明;
常处裸形,顿受天衣之妙服。
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故知无量国中,难闻名字;
尘沙劫内,罕遇传持。
以如上之因缘,目为心镜,现一道而清虚可鉴,辟群邪而毫发不容,妙体无私,圆光匪外。
无边义海,咸归顾眄之中;
万像形容,尽入照临之内。
斯乃曹溪一味之旨,诸祖同传;
鹄林不二之宗,群经共述。
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源,一字之宝王,群灵之元祖。
遂使离心之境,文理俱虚;
即识之尘,诠量有据。
一心之海印,揩定圆宗;
八识之智灯,照开邪闇。
实谓含生灵府,万法义宗,转变无方,卷舒自在,应缘现迹,任物成名。
诸佛体之号三菩提,菩萨修之称六度行;
海慧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
天女散之为无著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
缘觉悟之为十二缘起,声闻證之为四谛入空;
外道取之为邪见河,异生执之作生死海。
论体则妙符至理,约事则深契正缘。
然虽标法界之总门,须辩一乘之别旨。
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
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
但以根羸靡鉴,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
若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水有波;
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
且未有无波之水,曾无不湿之波。
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如性穷相表,相性原。
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今则细明总别,广辩异同,研一法之根元,搜诸缘之本末,则可称宗镜,以鉴幽微。
无一法以逃形,则千差而普会
遂则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
能使难思教,指掌而念念圆明;
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
若神珠在手,永息驰求;
犹觉树垂阴,全消影响。
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
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可以深挑见刺,永截疑根。
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
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
名为一乘大寂灭场,真阿兰若正修行处。
此是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
是以普劝后贤,细垂玄览,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
此识此心,唯尊唯胜。
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證;
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
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
唯胜者,信解證入之所趣。
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
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
所以掇奇提异,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正网。
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
广證此宗,利益无尽。
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
能令广济含生,塞小乘之乱辙。
则无邪不正,有伪皆空。
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
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
成智德故,则起无缘之化;
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
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
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
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
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
何乐而不与,则利钝齐观;
何苦而不收,则怨亲普救。
使三草二木,咸归一地之荣;
邪种焦芽,同沾一雨之润。
斯乃尽善尽美,无比无俦,可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
故得创发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
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
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搆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祇,终无一得。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
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
则疾届宝城,忽登觉岸,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
被迦叶上行之衣,坐释迦法空之座,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
能令客作贱人,全领长者之家业;
忽使沈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
未有一门匪通斯道,必无一法不契此宗。
过去觉王,因兹成佛;
未来大士,仗證真。
则何一法门而不开,何一义理而不现?
无一色非三摩钵地,无一声非陀罗尼门。
尝一味而尽变醍醐,闻一香而皆入法界。
风柯月渚,并可传心;
烟岛云林,咸提妙旨。
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卜之香。
掬沧海而已得百川,到须弥而皆同一色。
焕兮开观象之目,尽复自宗;
寂尔导求珠之心,俱还本法。
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
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證明。
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
显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
次申问答,用去疑情;
后引真诠,成其圆信。
以兹妙善,普施含灵,同报佛恩,其传斯旨耳。
按:《宗镜录》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永明寿禅师垂诫 后周 · 释延寿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
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
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
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
才出头来,一闻千悟。
须信道真,善知识,是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
深嗟末世,诳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
步步行有,口口谈空。
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
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
生遭王法,死堕阿鼻,受得地狱业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有出期。
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
若不自忏自悔自修,诸佛出来也无救尔处。
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
若饮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饮酒;
若见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
若见己财如粪土相似,便可偷盗。
饶尔炼得至此田地,亦未可顺汝意在;
直待證无量圣身,始可行世间逆顺事。
古圣施设,岂有他心,只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赚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广行遮护。
千经所说,万论所陈:若不去淫,断一切清净种;
若不去酒,断一切智慧种;
若不去盗,断一切福德种;
若不去肉,断一切慈悲种。
三世诸佛同口敷宣,天下禅宗一音演畅,如何后学略不听从,自毁正因,反行魔说?
只为宿薰业种,生遇邪师,善力易消,恶根难拔。
岂不见古圣道:见一魔事如万箭攒心,闻一魔声如千锥劄耳,速须远离,不可见闻。
各自究心,慎莫容易,久立珍重。
按:《万善同归集》卷下,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示念佛人发愿偈 南宋 · 释子元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九四
《弥陀节要》云:念佛之人,最急一事,不善相应。
何以故?
虽云持戒念佛,不曾发心愿生净土,皆是埋头过日,自失善利。
大凡念佛,先要发心,欲超生死,往生净土。
须以大愿,自为主意,常须念佛。
早晚专心,礼拜弥陀,如朝帝主,两不失时,日近日亲,心口与佛相应,去佛不远。
口念心想,心愿见佛,发深重愿,决信无疑。
日久岁深,工夫纯熟,自然三昧成就。
临命终时,弥陀接引,净土现前。
更愿现生之内,常遇善知识,不值邪见师。
无惑我心,不生懈怠。
若也如此念佛,深信发愿,是信行愿,三不亏也,临终见佛,即非外来,尽是唯心显现。
犹如种子,在地逢春发生,岂是外来?
皆从地出也。
今之修行亦尔。
念佛信愿,纳在八识心地,临终发现净土弥陀,即非外来,皆从自心出也。
偈云:
万法从心生,万法从心灭。
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
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展转难脱离。
看经无慧眼,不识佛深意。
后世得聪明,乱心难出离。
不如念佛好,现世无名利。
行坐不多罗,则是阿弥陀。
发愿持戒力,回向生乐国。
正是合行持,千中不失一。
释迦金口说,弥陀亲摄授。
诸佛皆护念,诸天善护持。
见此念佛人,与佛不相远。
应当坐道场,转于大法轮。
普度无边众。
譬如贫家女,腹孕转轮王
诸天常爱护,贫女自不知,复中有贵子。
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
忆佛常念佛,不久当成佛。
诸佛善护持,其人自不知。
我当生净土,却要来后世,再得生人中。
譬如贫人家,地内有伏藏。
藏神常守护,不令其有失,贫人自不知。
家内有宝藏,逐日趁客作,求衣食自济。
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人,具足如来藏。
自说我无分,返要生人中。
譬如病人家,自有真妙药。
不知妙药性,不能自治病。
每日床枕边,痛苦受无量。
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心,能灭贪瞋病。
能为大医王,能为大宝藏,利济一切人。
能为大法王,覆护一切众。
将为是凡夫,不得生净土。
且自持斋戒,后世愿为人。
展转更修行,方可生彼国。
多见修行人。
常作如是说。
不称弥陀愿,不合净土经。
邪见障覆心,毕竟难出离。
非是他人障,皆是自障心。
今世不得生,一蹉是百蹉。
劝汝修行人,信我如来说。
佛无不实语,岂是虚诳言。
但当自精勤,一心求净土。
因风吹于火,用力不消多。
幸有念佛心,回愿超三界。
逢宝不取宝,食受饥寒。
咄哉大丈夫,不见真实意。
我今略劝赞,展转传与人。
代我广流通,作于如来使。
真是诸佛子,真名报佛恩。
普愿如说行,同生极乐国。
按:《庐山莲宗宝鉴》卷第七,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七卷。
宋高僧传表端拱元年十月 唐末宋初 · 释赞宁
 出处:全宋文卷四○
僧赞宁等言:自太平兴国七年,伏奉敕旨,俾修《高僧传》,与新译经同入藏者。
臣等遐求事迹,博采碑文,今已撰集成三十卷,谨诣阙庭进上。
益琅函而更广,延玉历以弥长。
臣等诚忧诚恐,兢惕之至。
臣等闻浑仪之外,别有释天;
法海之中,多生僧宝。
释天可则,阿难记事而载言;
僧宝堪称,慧皎为篇而作传。
猗欤我佛,号大遍知
知教法之无依,委帝王之有力。
当二千载之后,属一万年之初。
伏惟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陛下,神龙在天,爱日升上。
土疆开辟,四夷请吏而贡琛;
时律均和,百谷登敖而栖亩。
耕籍田而又劝,赐酺饮以咸欢。
儒术特兴,玄风爰振。
是以麒麟非中国之物,白雉非草莽之禽,今游苑囿之间,且类牢笼之畜。
近以从澶至濮,黄河牵一带之清;
自古及今,青史载千年之应。
斯盖陛下来从不动之地,示为长寿之王。
翻译成经,制甚深之御序;
回文作颂,演无尽之法音。
仍降凤书,令编僧史。
属此雍熙之运,伸其贞观之风。
合选兼才,岂当末学。
得不擒犀截角,搴翠删毛,精求出类之人,取法表年之史?
所恨空门寡学,释胄何知。
或有可观,实录聊摹于陈寿
如苞深失,戾经宜罪于马迁。
副陛下遗贤必取之心,助陛下坠典咸修之美。
今遇乾明圣节,谨令弟子赐紫显忠,同元受敕相国寺赐紫智轮进纳。
伏乞睿慈,略赐御览。
恭惟圣主是文章之主,微臣非惇史之臣。
傥示天机,令知凡例,如得操北斗而斟酌,或示刀圭;
执南箕而簸扬,方除糠糩。
臣等冒黩天颜,无任惶惧激切屏营之至。
谨言。
按:《宋高僧传》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明州传教院牒太平兴国六年十二月 唐末宋初 · 卢多逊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
中书门下牒:明州传教院僧延德乞改院额事。
牒,奉敕,宜令明州分析本院见在殿宇房廊、功德佛像、住指僧人数目并起置年代,疾速闻奏。
牒至准敕,故牒。
太平兴国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牒。
中书侍郎兵部尚书平章事(押。)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押。)司徒、兼侍中
按:押。《宝云振祖集》,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六。
题照庚戌 清末至民国 · 郁曼陀
七言绝句 押青韵
西望家山一发青,樱花丛里作居停。
那知人海沉沉外,别有天潢聚五星。
按:富阳里山、子贤、大章、村章、毓兰等五人在日本摄。
东京杂事 其三十一 己卯 清末至民国 · 郁曼陀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残妆卸后怯春寒,偷傍灯椸带笑看。
帘外荔支红映肉,动人情处是中单。
按:女子衬衣俗皆尚红色中单,中华古今注:“衬衣也,又名汗衫”,黄公度日本杂事诗》谓是裈,疑别有本。